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园地 >> 教师风采
赵明光说课稿
时间: 2019-03-07 来源: 擂鼓台中学 点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

主讲教师

指导教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

  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将“整本书任务群”放在首位,在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北京、江苏都对经典的整本书阅读考查得很见深度,如——2017北京:微写作,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2018北京:微写作,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2018江苏:简答,《红楼梦》“散余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一回中,贾母得知府中库藏已空、入不敷出的实情后,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以渡难关。请结合这一情节,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

  这些高考题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信息:对名著的阅读已经超出浅层次的内容梳理和记忆,达到深层次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诠释、赏析和运用,所以今天主要谈我校高二语文组的几位教师是如何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转变。

  学情介绍

  1、本届高二年级的学生是新课改下的第一届学生,课改强调“整本书任务群”,这就极大地加大了阅读任务,但我们仍沿用老教材,课本教学任务并没有减轻。

  2、《红楼梦》的半文言文形式,难以缕清的人物关系,平淡的故事情节,缓慢的发展节奏,繁复的衣、食、建筑、园林器用和礼节描写,造成学生读书三无:读前无兴趣、读时无方法、读后无痕迹。

  以上就是我们的学情。

  谈谈我校高二教师如何推进《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第一阶段 摸底排查,多角度切入 。

  1、做好问卷调查,各班语文教师清楚把握学生对《红楼梦》已有的阅读成果。

  2、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古今名人对《红楼梦》的评价,当代红学研究成果,影视精彩片段、歌曲,《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楹联、名句、精彩故事等。实践反映——影视精彩片段引趣效果最好。

  3、读懂前五回,记住贾府的地图,记住书中的人物关系图。前五回是整本书的总纲,包括人物的命运、写书的缘起等。因此,读懂前五回对我们理解《红楼梦》这部作品至关重要。

  第二阶段:分阶段安排,逐步推进。

  将整本书阅读任务分为若干子学习项目,以五回为一个节点,若前后章节情节联系紧密可再临时增减章节。

  每周安排一节名著阅读课完成两章的阅读任务,大放期间完成三章阅读任务,在每次阅读之前发放这五回的阅读任务导引,比如王志生老师给前五回设置四个任务,即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前五回中的三个神话故事和三个现实故事并探究神话故事和现实故事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落实导引任务。在大放之后那周的名著阅读课进行探究学习,就是我们三位老师展示课的模式。

  整个过程中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模式。采用“课上(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赏析——课上(下)学生相互交流、借鉴——课上(下)教师引导、探究明确文本信息”的方法,凸显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每两周完成五章,再加上十一、元旦等小长假,就能保证在期末考试前两周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并且通过课堂模式的调整,让学生真正能够突破浅阅读,读出自己的认知,读出独特的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

  再观北京卷、江苏卷的试题:用一种花比喻某人物,对带有某种命运色彩的人物进行简述,通过某人某事件评价该人物,通过这几道题我们不难发现,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才是高考考查的落脚点。所以,整体阅读效果必须集中体现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与评价上,学生在自由的课堂环境中畅谈体会,前提是教师要摆正角色,以引导者的首席身份做好点拨,以期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红楼梦》,学生能读进去,走进每个章节,对其中人物、情节、环境等有深入而细致的体会,还要能再走出来,建立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从宏观角度对整本书做整体把握,比如对《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研究,再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如何歌颂女儿才华等。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能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般的影响,便实现了我们进行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传承优秀文化。

  三、提出倡议

  一本书包含很多的学习资源,而哪些是应该让学生获得的,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选择。所以我倡议各位同仁再多读几遍《红楼梦》,只有教师能读进去读出来,才可能有好的选择,才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选择之后的内容也涉及很多方面,怎样在教学中进行组合,这更需要教师自己深入透彻的阅读。一本书的阅读,学生要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完成哪些学习任务,教师又要采用怎样的评价机制和方式才比较合理,如果教师没有亲历阅读,没有现把整本书读好读透,这些问题就很难解决,更难有理想的效果。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5/08 16:53:02